在創建你的第一個 Google Analytic 帳號以及認識 GA4 後台之後,現在我們來到 GA4 前台畫面,如果是從上一代 Universal GA 來到 GA4 的朋友,一定會感受到前台介面有很大幅度的改變,一些資訊查找的方式也變得不一樣了,而初來乍到的新朋友看著滿滿的圖表以及儀表板應該更讓你覺得一頭霧水。(我是誰?我在哪裡)
不用擔心,接下來這篇文章,我們將會透過 Google 提供的示範帳戶帶你一步一步了解 GA4 前台介面會提供什麼樣的資訊?每個儀表板又有什麼作用?透過這些資訊可以幫助理解到網站的什麼事情?我可以如何應用這些標準報表以及如何自訂我想要的報表?
在這篇文章之後,希望可以幫助剛碰觸到 GA4 的你初步的認識,知道可以去哪裡找到你需要的答案,也不會害怕介面上眼花撩亂的維度、指標、圖表以及數字。
(還沒創建帳號以及看過後台的新朋友建議可以從這篇:手把手建立你的第一個 GA4 帳戶以及認識 Google Analytic 4 後台介面看起,接著在開始閱讀本文之前,建議你可以利用 Google 提供的示範帳號,邊看本篇文章,同時實際操作 GA4,相信會讓你印象更為深刻。)
首頁
點選左邊「首頁」選單,我們可以看到整個網站的總覽資訊,而透過這個儀表板可以了解到許多關於網站的資訊,例如:
- 在特定時間段裡面網站有多少使用者造訪?
- 這些使用者產生了多少事件以及轉換(點擊或是購買等)?
- 在這些使用者裡面,新使用者人數有多少?
- 現在站上有多少人?來自哪個國家地區?是透過什麼平台而來?
- 透過圖表了解特定時間區段裡面使用者、事件總數、轉換數以及新使用者人數的比較圖。
除了儀表板上的資訊卡,右上角的「深入分析」功能可以幫助你快速地獲得網站分析的結論,例如使用者人數瞬間驟降的提醒、哪些頁面最多人看?網站上哪些事件的使用者數量最多等。
(以 GA4 工作者來說,通常每天到公司吃完早餐跟同事哈啦完通常第一件事是打開自建的報表,不管是透過 Looker Studio 或是 GA4 「探索」功能自建的報表,不一定會來看預設的「首頁」儀表板,因為這邊的資料不見得會符合團隊的需求,但我們還是可以先認識一下所有的頁面,再來挑選適合自己的工作流程跟儀表板顯示方式,未來也會跟大家介紹如何透過「探索」功能自建專屬於你自己的 GA4 報表。)
另外,在「首頁」的頁面中,每個區塊右下角都可以帶你到其它 GA4 儀表板,不管是想查看即時的站上使用人數?了解使用者從何而來?或是使用者看了哪些畫面?都可以由這邊進入。
報表(Reports)
報表數據匯報(Reports snapshot)
在此儀表板中,其實跟「首頁」顯示的大同小異,差別在於你可以看到更多的不同維度的資訊,同時你也可以透過右上角的鉛筆符號「自訂」此儀表板所要顯示的資訊。
使用者在這邊可依照自己的網站分析需求,移除或是增加需要的資訊卡,上限最多是 16 張。
即時(Realtime)
看到這個令人眼花撩亂的畫面先不用慌張,每一張資訊卡是代表什麼意思都會在接下來的文章一一解釋,今天這篇文章的目的只是帶著你「逛」一下 GA4 的前台介面,就像你逛百貨公司一樣,你會先在一樓或是電梯內看到一張樓層介紹表,看看每個樓層有什麼餐廳或是專櫃,再來決定你要去哪個樓層。
在「即時」報表中,我們可以看到站上在過去 30 分鐘之內有多少人?來自於什麼裝置(行動裝置或桌機居多?)?他們在看哪些頁面?使用者在網站上做了哪些動作(購買、加入購物車或是提交表單)?
特別的是,「即時」儀表板右上角有個 全螢幕顯示 的功能,有些公司行銷部門會特地放一個螢幕在團隊面前顯示這個畫面,讓團隊隨時了解自家網站運作情況,如果流量暴增或是減少,都可以馬上察覺並且進行下一步行動。
(哪篇文章或產品爆了?為什麼?可不可以做社群貼文?短影片或圖卡?要下廣告增加曝光嗎?有沒有延伸議題可以製作等。)
生命週期(Life Circle)
獲客(Acquisition)
假設今天我們透過不同的管道宣傳網站,例如 Instagram、Facebook、EDM 、與網紅的合作或是廣告投放等,我們一定會很想知道使用者究竟都是從哪裡進到網站上的,進而給予該管道更多的資源。
例如:今天公司推廣了一個產品,行銷團隊制定了計劃透過不同管道宣傳該產品,同時也建立 UTM 連結便於追蹤使用者來源與媒介,此時我們就會用到此儀表板進行查詢,了解使用者是透過何種管道而來?是直接來到網站或是透過自然搜尋?此儀表板都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到這些資訊。
獲取新客(User acquisition)
「總覽」報表的部分就不多作介紹,基本上大同小異,都是以資訊卡的方式呈現與流量來源相關的資訊,同樣也可以透過右上角鉛筆自訂你想呈現的方式。
在「獲取新客」報表中,可以看到個管道流量的視覺畫圖表+表格,方便我們一目了然流量來源表現並搭配表格了解各管道相關的表現指標。
例如:我們可以看到來自直接流量(Direct)的新使用者有多少?而這些新使用者中有多少人跟網站產生了有互動的工作階段?參與度是多少?帶來多少的轉換事件並產生了多少收益?都可以在這個報表中看到。
此表格的指標我們同樣也可以透過右上角的鉛筆符號進行自訂,增減符合你網站需求所要觀看的指標(下圖為示範帳戶的畫面,所以沒有編輯權限。)
另外,主要維度除了看到「最初招攬到使用者的預設管道」群組以外,點選該下拉選單我們可以看到更多不同維度可以選擇,像是「最初招攬到使用者的媒介」可以了解使用者是點擊了該管道的什麼「素材」而來到網站,是圖片?粉絲團的貼文或是影片下方連結?
插播一下 UTM 連結的介紹
雖然這不在 GA4 操作介面上,但可以順帶提到一下,未來在數位行銷的路上,你一定會常常需要建立 UTM 連結,這個連結可以幫助你追蹤來到網站上的流量是來自於哪裡?使用者是點擊什麼來到網站?這是哪個活動的連結?
例如原本的活動網址可能是:https://www.abc.com/my-product
加了 UTM 連結以便進行追蹤的會變成:https://www.abc.com/my-product?utm_source=Media-ABC&utm_medium=homepage-right-side&utm_campaign=Happy-new-year-sale
紅色標示的 utm_source 就會是對應 GA4 中的使用者「來源」,utm_medium 則是使用者的「媒介」以及最後的 utm_campaign 就是此檔廣告活動的名稱,這些也就是在 GA4 中的維度「來源與媒介」會顯示的資料,關於這部分的細節,我們會在另外一篇文章中跟大家解釋,就先不在這邊另開支線副本了。
流量開發(Traffic acquisition)
在上面的「獲取新客」儀表板中,我們看到的是新使用者的流量來源資料,而在「流量開發」的儀表板中,我們看到的則是全站所有使用者的流量來源資料,基本上介面都跟前面介紹的相同,不同的是,這邊是以工作階段為基礎。
參與(Engagement)
事件(Events)
Universal GA 跟 GA4 最大的不同就是,GA4 所有的記錄都是以事件為基礎,連網頁瀏覽(page_view)或是工作階段啟動(session_start)都變成是一個「事件」。
GA4 本身有一些預設事件,是可以在建立資料串流時,透過開啟加強型評估來啟動的,例如: 畫面捲動、外連點擊以及站內搜尋事件。
除了透過加強型評估開啟的預設事件以外,未來你一定還會需要增加更多網站追蹤事件來追蹤行銷或是相關活動的成效,而透過 GA4後台 或是 GTM 自行建立的事件,也都會在這個報表中顯示,可以幫助你更了解使用者在網站上的行為。
轉換(Conversion)
(2024/3/27 Google 將「轉換」更名為「重要事件」,功能上都沒有改變,只是名稱改變而已,後台也看不到「轉換」頁籤,都改成「重要事件」,身為使用者的我們不用做任何設定上的調整,此舉只是為了讓名稱上可以區分得更清楚,「轉換」這名稱將只留給 Google Ad 使用。)
一個網站會有很多事件,其中事關公司生存的事件會被定義為「轉換」(表單提交或是購買等),而這個儀表板就是匯聚了被定義為「轉換」的事件,讓你可以一目瞭然被設定為轉換的事件所帶來的成效為何,我們可以透過後台將特定的事件標示為轉換,操作非常簡單,比較困難的是我們需要去思考,在使用者來到你網站之後,產生什麼樣的事件行為對品牌、對公司最能產生價值,才將其設定為轉換。
下圖是 Google 示範帳戶的轉換儀表板,可以看到 Google 將觀看購物車(view_cart)、首次造訪網站(first_visit)甚至是觀看項目(view_item)都設定為轉換,但一般來說不會將這麼普遍的行為設定為轉換,但畢竟是示範帳戶,我們參考就可以。
網頁和畫面
顧名思義,就是告訴你各頁面瀏覽量、使用者數的儀表板,預設的主要維度都是「網頁路徑與畫面類別」,可以讓你看到哪些頁面有最多人觀看、產生了多少事件以及平均參與時間等指標,而報告中的指標,一樣可以透過右上角的鉛筆符號去編輯,只選用自己需要的指標。
如果你覺得單看網頁路徑不好判讀所在頁面,也可以將主要為度調整成「網頁標題」或是「內容群組」,方便報表的閱讀。
要使用「內容群組」維度,必須要先透過 GTM 進行設定,設定方式可以參考這篇:如何用 GTM 設定 GA4 「內容群組」維度?
到達頁面(Landing page)
透過此儀表板我們可以看到使用者一來到網站時所抵達的第一個頁面是哪裡,通常會搭配次要維度了解流量的來源。
舉個例子:
假設我們看到某個流量很高到達頁面有許多是來自然搜尋,那我們就可以了解一下市場上是不是出現什麼需求引起使用者查詢?
我們的頁面有無解決這個需求?回答到使用者問題了嗎?
如果沒有,趕快針對該到達頁面加以調整,不然客人都走進店裡了,還無法將客人留下來是相當可惜的。
同時也可以思考,除了此到達頁面可以解決相關問題外,還有什麼產品或是文章也同樣可以解決延伸出來的相關問題,以此類推去設定你的行銷活動,引導客人產生最重要的「轉換」事件。
營利(Monetization)
電子商務購買
如果你管理的是電子商務網站,這個區塊的儀表板肯定會常常用到,你可以在這邊看到站上的商品有多少人看過、加入購物車、購買以及總結該商品產生多少收益。
但需要注意的事情是,這邊的指標數字必須要先行設定網站上的電子商務事件後才會顯示,否則是不會有數據的。
同樣,在所有儀表板報告裡的主要維度都是可以調整的,除了原先預設的商品「項目名稱」以外,你也可以透過「商品類別」或是「商品品牌」來作為主要維度,前提是網站的電子商務事件有完成設定。
如果想進一步了解如何設定 GA4 的電子商務事件,可以參考文章:如何用 GTM 設定「GA4 電子商務事件」?
購物歷程(Purchase journey)
透過「購物歷程」儀表板,我們可以看到使用者從進站開始到完成購物的過程,從步驟 1 的工作階段開始可以了解到這段期間有多少人次進站,接著到步驟 2 看到有多少人進站後去看了產品,步驟 3 則是指出看完產品後,多少人把產品加入了購物車,並緊接著進入步驟 4 的結帳頁面,最後完成了步驟 5 的購買。
此為 GA4 預設的購物歷程,如果今天你的網站已經設定好了電子商務事件,但只有 4 個步驟即完成轉換,例如以銀行貸款服務的網站為例,購物歷程可能會是:
進站 》閱讀文章 》利息試算 》填入姓名電話並提交表單
你可以透過右上角的查看漏斗步驟(下圖)更改「購物歷程」,但要記得,一定要在網站上設定相對應的事件。
在這邊的範例中,除了「工作階段開始(session_start)」是只要網站有安裝 GA4 就會抓得到的以外,其它如 view_item(查看產品)、add_to_cart(加入購物車)、begin_checkout(開始結帳)以及 purchase(購買)都是需要在網站上進行設定的,這部分可以請工程師幫忙或是自行透過 Google Tag Manager 進行設定,但那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可以參考這篇文章:如何用 GTM 設定「GA4 電子商務事件」?
如果不認識 Google Tag Manager 代碼管理工具的朋友,可以先去看看這篇文章:「Google 代碼管理工具是什麼?為什麼數位行銷會需要 GTM?」
使用者(User)
使用者屬性
總覽
我們必須要了解網站的使用者,了解他們來自於哪個國家、城市、年齡性別以及興趣等資訊,才可以針對特定類型的使用者給予相對應的行銷活動,所有需要的資料,都可以在「使用者」區塊中的「使用者屬性」項目中找到。
更新:Google 已於 2024/2/12 刪除於一般報告中加入 Google Signal,未來一般報告將不存在「閾質」的問題,如果你是在 2/12 之後看到這篇文章的,那以下的操作便不再需要了,不過跟人口統計以及興趣相關的報告中依然會加入 Google Signal。
(注意看資訊卡的右上角可能都會有一個紅色驚嘆號,這就是所謂的「閾值」,當你有啟動 Google 信號的選項時且有打開「在報表識別中加入 Google 信號」時,有些來源的資料可能會因為資料量過小,Google Analytic 4 就不會將其顯示出在儀表板或是報表裡。
常見的情況就是,廣告投手設定了一組廣告或是異業合作團隊將一條引導到自家網站的連結放到合作夥伴站上,並都透過 Url Builder 建立了 UTM,但因為活動剛開始,產生點擊的次數非常少,此時就會因為「閾值 (Threshold)」的影響,不會顯示在報表中。
關於閾值的處理方式,可以參考這篇文章。)
客層詳情
如果想要了解更近一步的指標,例如有多少使用者來自這個國家?其中新使用者的人數有多少?參與互動的工作階段有多少?產生多少轉換?這些指標數據都可以在客層詳情的報表中找到,指標欄位ㄧ樣也可以進行透過右上角鉛筆進行自訂(下圖為示範帳戶,因此沒有編輯權限)。
舉例來說:我可以將主要維度切換為城市,透過觀察哪個城市的人對我們的網站特定頁面(產品)較有興趣,然後在特定的節慶該城市舉辦實體銷售活動,結合線上與線下的行銷活動,增加商品的銷售,都是可以透過觀察這個報表延伸出來的策略。
目標對象(Audiences)
在介紹 GA4 後台的文章當中,曾經介紹到再行銷的好幫手:目標對象,我們可以將曾經到過某些特定頁面的使用者、曾經有加入購物車的使用者、或是曾經在網站上有任何特定行為的使用者打包成一組目標對象,觀察其在網站上的行為或是丟給 Google 廣告當作受眾使用。
而在前台介面中,便可以透過「目標對象」儀表板,看到這群受眾完整的指標數據。
科技(Tech)
技術詳情(Tech details)
想了解使用者都是用什麼瀏覽器或是裝置觀看網站就可以透過「技術詳情」儀表板,觀察哪邊帶來的轉換事件最多?或是哪個裝置有很大的流量但是沒有轉換事件,甚至跳出率很高,都可以透過「技術詳情」儀表板去了解是否網站在該裝置上的瀏覽體驗不好,因此造成這樣的結果。
曾經看過某個廣告來源報表中出現不少量的 (not set),在確定廣告以及追蹤代碼設定沒問題之後,近一步查詢了使用者觀看網站的「作業系統」,結果發現大部分都是來自於 ios 系統,研判是因為蘋果的不允許 App 追蹤的設定造成這樣的結果,未來如果有遇到類似的情況,都可以善用「技術詳情」的儀表板試著找出可能的原因。
探索(Explore)
在使用 GA4 的過程中,其實會逐漸發現 GA4 原本預設的報表可能無法滿足,幫助解決老闆行銷團隊產生的問題,此時我們就會用「探索報表」去選取自己想要的維度與指標然後建立符合需求的報告,而 GA4 在「探索」中提供的預設報表總共有五種,分別是:任意形式、漏斗探索、路徑探索、路徑探索、區隔重疊以及同類群組探索,在一般情況下,比較常用到的會是前三種(下圖橘框)。
點擊報表之後,就會看到下圖畫面,可以透過左邊介面去新增指摽、維度以及區隔等,並將其放入右邊的欄位、行列之中,關於探索報表的使用方式,將會在另外一篇文章為大家解釋,這邊就先知道有這樣的自建報表功能,讓你可以在未來分析網站時運用。
廣告(Advertising)
歸因(Attribution)
轉換路徑(Conversion paths)
在「廣告」區塊中,先來看看最重要也最有趣的「轉換路徑」儀表板,我們可以透過這個儀表板裡的報表了解到使用者在網站上面產生轉換的旅程,並且理解使用者花了幾天轉換完成?中間經過了什麼媒介?這些資料可以幫助你規劃行銷活動的宣傳路徑。
舉例來說:透過下圖可以看到,當我們將主要維度切換成「媒介」之後,就可以看到使用者在完成轉換之前,分別是透過什麼方式進來網站的。
在第 44 行列中有 228 個轉換是先看到 CPC 廣告 1 次之後,最後透過自然搜尋 19 次才完成購買。
而第 50 行列則是有 156 個轉換是先透過自然搜尋了 3 次之後,最後透過 CPC廣告(可能是再行銷廣告)完成轉換。
模式比較(Model comparison)
延伸上一段所說的,使用者在完成轉換之前,會經過許多個渠道,那我們要如何知道哪個渠道的功勞最大,以了解未來規劃類似行銷活動時該把廣告預算或是行銷資源投資在哪個渠道,此時就可以透過「模式比較」儀表板來獲得答案。
自 2023 年 7 月開始 Google 已經將歸因模式縮減到只剩下「以數據為準」、「最終點擊」以及單純屬於 Google 付費管道的「最終點擊」。
以下表第 1 列為例(橘框),如果我們只看「最終點擊」歸因模式,可以看到有 356 個轉換是來自 Direct,這代表這 356 個轉換最後是透過直接(direct)進站完成轉換動作的。
而如果「以數據為準」歸因模式來看的話,也可以看到有 356 個轉換最後是透過直接進到站上完成(通常兩種不同歸因模式,數字會有些微差異。)
同樣,我們再來看第 2 列,如果以「最終點擊」歸因模式來看的話,可以看到有 245 個轉換是來自於自然搜尋(Organic Search),但如果改成用「以數據為準」歸因模式,就可以看到有 247 個轉換,比「最終點擊」的歸因模式多了 2 個轉換數。
關於歸因模式的介紹,我們會在另外一篇文章為大家解釋,這邊就先不說明太多了,避免看到這裡的新朋友直接退坑!?
總結
這篇文章只是粗略地講了前台介面中的各種儀表板有什麼功能,但其實還有很多較為細節的項目沒有在這邊提到,如果每個都要細講,這篇文章就會變得太長且大大超出對於剛接觸 GA4 的朋友所需要認識的範圍。
例如:
在「事件」的儀表板中,除了 GA4 原先預設的事件以外,在未來一定還會需要針對網站不同項目創建相關追蹤事件,除了透過 GA4 後台創建事件以外,使用另一個 Google 提供的服務 Google Tag Manager 就會是更佳的選擇,想先認識 GTM 的朋友可以看這篇文章:「Google 代碼管理工具是什麼?」
是否突然覺得肩膀一陣沈重?
不用擔心,慢慢來比較快。
未來在管理網站的過程中,為了要優化網站流量以及行銷活動表現,你跟團隊一定會開始冒出許多問題,此時就可以嘗試用 GA4 來找出答案,不管是透過基本預設的報表或是自行透過探索功能建立報表,都是很快讓你上手 GA4 的方式,帶著問題去學習,搭配做中學,一定是最快且最可以保有深刻印象的。
延伸閱讀
如果你很喜歡這篇文章並且覺得內容有幫助,又剛有些多餘時間,歡迎看看其它文章,繼續探索(這坑?這地獄?這片樂土?)
同時,如果對於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也歡迎你留言告訴我們:)